發布時間:2025-02-17 09:59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縣府辦
一、2024年工作回顧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新昌“小縣六大”建設的攻堅之年。一年來,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強力推進三個“一號工程”、“十項重大工程”和“五大創新突破性舉措”,持續加快“小縣六大”出新出彩,較好完成了縣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0.06億元,增長7.4%,增幅居全市第一;完成財政總收入81.97億元,增長4.5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50億元,增長7.99%;固定資產投資222.05億元,增長15.0%,增幅居全市第一;外貿出口總額227.11億元,占全國出口比重0.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00億元,增長4.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27元、44521元,分別增長4.1%、5.8%,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77。
這一年,我們因拼搏而收獲。堅持守正創新、爭先進位,推動各項工作爭第一、創唯一。連續兩個季度獲評全市實績比拼先進單位,捧得全省首批“安全發展鼎”,蟬聯“浙江制造天工鼎”,四奪“科技創新鼎”,新增省級部門及以上改革試點22項,11項工作獲省領導批示肯定,財政管理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新昌八上央視《新聞聯播》,歷年來最多。
這一年,我們因攻堅而精彩。醞釀70余載的鏡嶺水庫工程建設正式拉開帷幕,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啟動,近千名黨員干部奮戰在一線,第一批2412戶全部平穩按期完成簽約,刷新“新昌速度”,展現“新昌力度”,獲市委主要領導高度肯定。
這一年,我們因用心而美好。堅持同題共答、同向發力,讓人民群眾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走在前列,十方面民生實事全面完成。教育滿意度、教育生態監測得分首次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優化鄉村小規模學校布局獲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全省小規模學校優化提升座談推進會在新昌召開。“一老一小”養老托育服務標準化試點列入國家級試點,全市“一老一小”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新昌召開。健康浙江考核實現“六連優”。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非常之功”拼經濟,“穩”的態勢持續鞏固。政策承接迅速高效。大力推進“兩重”“兩新”,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資金17.05億元,28個項目獲設備更新再貸款支持,兌現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資金3914.2萬元。全面承接惠企助企政策,減負降本11億元以上,迭代“1+9”政策體系,兌現資金6.55億元,兌現率140%。有效投資支撐有力。突出內育外引并舉,打好招商組合拳,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9個、落地內生項目20個,總投資250.9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深入實施擴大有效投資“雙搶雙爭”行動,164個政府、國有企業投資項目投資完成率103%,20個省“千項萬億”工程重大項目投資完成率140%,新昌獲全省一季度投資“賽馬”激勵,4個項目獲省、市“紅旗獎”。強化要素保障,新增省重大產業項目7個,爭取建設用地指標2602畝,出讓土地1722畝,其中工業用地1384畝。消費潛能持續激發。深入實施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爭一創”工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7%,獲評全市首個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一地三王國”品牌持續打響,溫德姆酒店、潛溪美食生活廣場、下巖貝·金山上微度假、電影小鎮等項目建成投用,天姥山景區通過國家4A級景區資源評估,十九峰景區列入國家5A級創建意向名單,全年接待過夜游客250萬人次、增長17.3%。消費活力不斷激發,舉辦新春祈福燈會、“林丹杯”羽毛球公開賽、十九峰千人騎行挑戰賽、國家登山步道聯賽等活動,核銷消費券3900余萬元,帶動批零住餐等指標快速增長。推出“天姥青年安居”和住房困難家庭購房消費券,助力房產去庫存。
(二)以“領先之志”強改革,“進”的動能不斷積聚。創新動能增強。數實融合不斷加快,新增省級未來工廠1家、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4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實現全覆蓋。創新活力持續迸發,深化創新服務“云局”建設,深入實施規上企業“五個全覆蓋”行動,天啟研究院、英俊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揭牌運行,天姥實驗室創成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入選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項目4個,新增省級高企研發中心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58家,新昌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連續10年保持在4%以上。靜思社區建成投用,招引科技人才項目50個,入選國家領軍人才11人、增長175%。改革賦能增強。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以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為牽引,縱深推進五大特色服務品牌建設,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和“馨服務”線上平臺投入運行,“企呼我應”涉企問題高效閉環解決機制全面形成。改革成效不斷涌現,9項改革經驗在省《競跑者》刊發,“出國一件事”獲全國政務服務模式創新開拓獎,“浙里報廢”平臺、網絡安全共治模式、“順境”增值服務平臺分別入選全省營商環境改革最佳實踐案例、數字經濟最佳實踐案例、涉企問題高效閉環解決典型案例。開展新一輪國有企業整合優化,完成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開放勢能增強。打好外經貿“穩拓調”組合拳,支持企業搶單拓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32.54億元;新增境外投資2.54億美元,實到外資5204.8萬美元,其中制造業占比98.3%,任務完成率全市最高。2家企業入選內外貿一體“領跑者”企業,“內外貿一體化”典型經驗入選全省“地瓜經濟”最佳實踐。
(三)以“奮進之勢”興產業,“立”的質效日益顯現。新質生產力破題起勢。培育通用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未來醫療三大未來產業,2個案例入選全省首批新質生產力典型案例,“之江同心·新知新質圓桌會”在新昌召開。與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產業鏈創新中心,發布通用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和第一代靈巧手產品,通用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先行區掛牌運行。組建縣域低空經濟聯盟、無人機應用技術研究院,建設無人機綜合試驗區、低空經濟管理服務平臺,無人機燈光秀閃耀全城,新昌獲全省唯一全域低空空域開放授權,低空飛行裝備集群入選省級“新星”產業群。產業競爭力攀高躍升。“4321”行動深入實施,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集群入選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協同區,軸承行業產品主數據納入國家產品標準,高端智能裝備、生命健康和汽車零部件(大交通)三大主導產業鞏固提升,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8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3%。深入推進園區工業全域治理,整治高耗低效企業51家,塔山區塊整治更新全面啟動,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全市第一。加大企業培育力度,新增市場經營主體7410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三花、新和成、萬豐、中財管道4家企業入選全省民營經濟總部領軍企業,新昌入選全省民營經濟總部集聚高地。扎實推動現代農業特色化、規?;⒏叨嘶l展,“茶保姆”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建成投運,全省土特產·土著魚類保護發展工作會議在新昌召開,大佛龍井連續15年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新昌榮獲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國茶業重點縣域和“三茶”統籌發展縣域。平臺支撐力持續增強。義甬舟嵊新臨港經濟區加速起勢,數字物流園、大明市熱電聯產動工建設,大明市片區25個基礎配套項目扎實推進,高創園二期、人才培養與創新基地等項目順利實施,站前廣場、儲能項目二期建成投用。產業空間擴容提質,園區五大片區控規完成修編,區域評估實現全覆蓋,30個產業項目建成投產。高新園區獲全省同類園區綜合考核第一名。
(四)以“匠心之舉”提品質,“美”的形態更加彰顯。城市形象精致蝶變。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大三江時代”精致花園城市總體設計編制完成。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改造老舊小區10個,新增省級未來社區6個,104國道二期、甬金高速改擴建、天姥大橋連接線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小球中心、文化旅游綜合體建成投用。東門如城形象初顯,“三縱一橫”路網框架成型,如城運動公園北園開園迎客,核心商務區、浙工院新昌學院、藥科大新昌學院、城關中學如城校區等項目進展順利。清潔城市提質擴面,新增“席地而坐”保潔示范區15萬平方米,違法建筑監管“一件事”全省推廣,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接受國家評估。易腐垃圾數智化處理模式獲央視《焦點訪談》報道推廣。和美鄉村提標擴面。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分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東江十里·風起大明”“眉目東南·幸福沃家”示范帶基本建成,創成省級未來鄉村6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3個,“梅棠雅集”“下巖貝·金山上”示范帶入選全省鄉村振興最佳創新案例,澄潭江新時代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示范帶獲省級評價優秀,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6個鄰里家園加快建設,農村飲用水站點改造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生態優勢鞏固提升。強化治氣治水攻堅,PM2.5濃度、臭氧平均濃度、空氣質量綜合指數、AQI優良率4項指標均居全市第一,“三江”交接斷面水質均值保持II類標準,入選全省全域幸福河湖建設項目縣。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全市前列,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信訪交辦件全市最少。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3.2萬千瓦、公共充電樁518個,入選省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創成四星級“無廢城市”。
(五)以“為民之心”促共富,“得”的感受持續增強。獲得感更具成色。堅持就業優先,新增城鎮就業6044人、外來產業工人641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安薪指數”居全省前列。社會保障提質擴面,戶籍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9.2%、99.8%,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模式入選民政部基本養老服務示范案例。低收入家庭“掛單奔中”行動成效明顯,新建共富工坊77個,開發公益性崗位336個,“縮小收入差距”省級試點通過驗收,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2%。深化強村富民改革,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全面鞏固。幸福感更加充盈。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7.6%,“長幼隨學”政策落地實施,新昌中學、城關中學、南明小學等品質提升工程加快建設,普通高中擴容增量,高考特控線率全市第一,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評估。新昌籍運動員奪取全國冬運會2金1銀2銅,獎牌數全省領先。健康新昌縱深推進,人民醫院遷建工程主體完工,婦幼保健院、第七人民醫院建設進展順利,千人以上村醫療資源實現全覆蓋。全齡友好社會加快建設,四級為老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養老助餐服務超60萬人次,公辦托位占比全市最高、人均每月收費全市最低,省級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務試點通過驗收。文化富有真實可感,新增“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30個、城市書房2個,博物館榮升國家二級博物館,梁柏臺紅色法治文化煥發出新,“全民文化大比拼”“萬人進城看大戲”惠及群眾超50萬人次。新昌獲評全省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地區,“鄉理鄉親”服務集市入選省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安全感更可持續。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開展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防汛責任人”小程序全省推廣,安全生產事故數和死亡人數均下降25%。提升信訪辦理質效,訴源治理調訴比、“三庫”信訪問題化解率均全市最高,入選全省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平安建設核心指標走在全省前列,治安、刑事案件數分別下降12.2%、23.9%,平安縣創建實現“十七連冠”。
(六)以“實干之風”提效能,“拼”的氛圍更加濃厚。政治忠誠入腦入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法治建設走深走實,健全府院、府檢聯席機制,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成效顯著,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98件、政協提案260件。行政效能不斷提升,錨定“穩三進二走前列”目標,深化“五張清單”工作機制、縣政府工作周管理機制,各項工作實現清單化、項目化、節點化閉環管理。勤廉底色更加鮮明,縱深推進政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集中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配合完成省委巡視、經濟責任和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審計,牢固樹立政府“過緊日子”思想,持續鞏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同時,軍民融合、國防動員、雙擁共建、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工會建設、婦女兒童、青少年、紅十字、公積金、史志、檔案、供銷、氣象等工作均取得新進步。
各位代表,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過去一年,全縣上下面對困難一起闖、迎著風浪一起沖、頂著壓力一起干,取得的成績極為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以及各方面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駐新部隊,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新昌建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 ? 居安思危,方能行穩致遠,我們清醒看到前進路上“成長的煩惱”:從產業發展看,引領性重大項目不足,新質生產力培育還需加快。從城鄉建設看,城鄉融合發展任重道遠,綜合承載力有待提高。從群眾期盼看,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高品質生活還有差距,安全生產、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從政府自身看,少數干部創新思維、攻堅能力與爭先進位的要求還不夠匹配。對此,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拿出務實舉措,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5年工作任務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新昌“小縣六大”建設突破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錨定“一個首要任務、三個主攻方向、兩個根本”,扎實推進“十項重大工程”,持續深化“五大創新突破性舉措”,圍繞產城人文深度融合,推進“小縣六大”再突破、“八個奮力”干出彩,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縣域標桿,確保“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為省市發展多作貢獻。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建議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4.5%以上;全面完成各項約束性指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在具體工作中,要把握好三方面要求:
——把握“時”與“勢”的關系,鼓足“事在人為”的激情干勁。當前新昌正處于蝶變躍升的歷史風口,多重省市戰略持續轉化、疊加賦能。我們必須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牢記“國之大者”,圍繞產城人文深度融合,在戰略上更加主動,在戰術上更加精準,以長期主義者的堅定和韌性,做好難而正確的實事要事,切實把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把握“破”與“立”的關系,樹立“事必有解”的破題思維。當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多。我們必須保持“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覺,堅持守正創新、勇毅破局,知艱難而力行、知不足而奮進,多做價值判斷、少做技術判斷,一門心思抓落實、一往無前破難題,以實干實績做好創造性執行、推進變革性實踐、打造標志性成果。
——把握“穩”與“進”的關系,錘煉“事皆可成”的堅定意志。經過多年接續奮斗,新昌發展勢頭強勁,穩的基礎更堅實、進的動能在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更強、底氣更足。我們必須保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警醒,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全力守底線、攀高線。
為全面落實縣委十五屆八次全會提出的“‘小縣六大’再突破、‘八個奮力’干出彩”工作載體,縣政府按照清單化抓落實的工作要求,今年著力抓好45項重點工作:
???(一)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實體經濟新優勢
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1.加快建設創新新昌。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為牽引,深化“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迭代創新服務“云局”,蟬聯“科技創新鼎”。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入實施規上企業“五個全覆蓋”行動,創成省重點實驗室2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80家以上。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建成高創園二期,發揮天姥實驗室龍頭引領作用,與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3家以上。攻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施“專精特新”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項,申報省“尖兵”“領雁”重點研發計劃5項以上。
2.提升產教融合水平。加快藥科大新昌學院、新昌二中建設,建成浙工院新昌學院。深化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推進產教聯合體建設,利用研究生聯合培養、聯合實驗室等“產學研”基地,完善創新型企業家培訓體系,著力培養一批青年產業骨干和“能工巧匠”。
3.提升人才引育質效。全鏈條優化人才服務保障,高效運營靜思社區,實施高層次人才“互聘共享”合作新模式,招引科技人才項目20個以上,入選省級以上領軍人才10人、紹興“名士之鄉”英才計劃15人以上。
4.提升先進制造業。加快民營經濟總部集聚高地建設,深入實施“4321”行動,健全“鏈長+鏈主+專精特新”協同推進機制,推動細分領域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55%以上,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900億元,奪取“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深化“四企”培育行動,新增億元以上企業10家、規上企業4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家,制定國家、行業、“浙江制造”標準20項以上。實施上市公司賦能行動,鼓勵并購重組,力爭境外上市實現零的突破,打造上市公司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昌模式”。大力弘揚新昌企業家精神,引導企業堅守實業、深耕主業。
5.深化數實融合。以“AI+未來工廠”為牽引,迭代“龍頭引領+配套跟進”路徑,新增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云上企業等15家以上。加快連尚數字經濟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建設,招引億元以上數字經濟核心項目10個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
6.壯大未來產業。推進通用智能機器人產業園擴容提質,集聚產業鏈核心企業,加速產業聚鏈成勢。加快低空經濟產業園建設,完成萬豐機場改擴建項目,組建天姥山低空經濟研究院,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開通通用航空航線5條、無人機航線50條以上,爭創低空經濟未來產業先導區。錨定合成生物、智慧醫療等產業,加快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協同區建設。
7.建強產業平臺。以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目標,全面融入義甬舟開放大通道,提速義甬舟嵊新臨港經濟區、境外并購產業合作園建設,抓實嵊新新能源裝備“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創建,實施大明市片區基礎設施配套項目16個,建成大明市江南鄰里中心等項目。啟用甬金鐵路新昌北站貨運站場,建成數字物流園一期,發展公鐵、海鐵等多式聯運,降低物流成本。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騰退盤活低效工業空間300畝,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增長10%。加快三花、新和成、京新藥業、日發紡機等項目建設,確保20個重點項目投產。
8.擴大有效投資。深入實施擴大有效投資“雙搶雙爭”行動,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確保制造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生態環保、能源、交通和水利投資快于面上投資增速,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5%以上。
9.強化產業鏈招商。堅持內生培育和招商引資并舉,發揮產業基金撬動作用,深化“鏈主企業+產業園”“基金+返投”“中介+市場化”等招商模式,從縣外招引億元以上全產業項目50個以上,招商項目當年落地率超60%。支持企業就地增資擴產,落地億元以上內生項目10個以上。
10.強化要素保障。大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000畝以上,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200畝以上,盤活存量建設用地500畝以上,供地2000畝以上。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要素保障機制改革,深化“數據得地”機制,出讓工業用地1400畝以上。搶抓政策機遇,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兩重”“兩新”等資金盤子。
11.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批發貿易、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做大新經濟產業園,新增規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10家以上。加快11個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建成輕工業產城融合示范區,投運新能源汽車城。
12.實施消費提振行動。深化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和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爭創省級新型消費城市試點。釋放“兩新”政策效應,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培育壯大首發經濟、銀發經濟,提升夜市經濟、商圈經濟規模,推動南街爭創省級特色步行街、鼓山公園特色街區創建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發展賽事經濟,舉辦大型活動及體育賽事60場以上,吸引游客觀眾200萬人次以上。
13.打造浙東南旅游新高地。圍繞“千萬級旅游強縣”目標,加快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深挖“三城三景”等文化內涵,開發精品旅游線路,擦亮“一地三王國”文旅IP。抓實核心景區轉型提質,加快大佛寺入口旅游配套綜合體項目、十九峰景區5A創建提升工程、天姥山景區配套綜合提升工程、峰回拾玖郡等項目建設,豐富旅游業態,提升文旅產品競爭力,積極培育“二次消費”,推動過夜游客增長15%以上、旅游收入增長20%以上。
14.擴大對外開放。打好“穩拓調”組合拳,支持企業參展,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鞏固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新增外貿實績企業20家以上。啟動海關監管場所建設,推動“直播+平臺+跨境電商”三位一體發展,確保外貿出口占全國份額保持穩定。全力穩外資,實際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
15.做大建筑業。聚焦培育建筑業全產業鏈,加大優質建筑企業培育力度,支持企業拓市場、創品牌,新增資質建筑業企業3家,建筑業總產值增長10%。
16.深耕現代農業。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推進“多田套合”,新改建高標準農田8000畝,恢復耕地功能3000畝。深化農業“雙強”行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茶葉、高山蔬菜、小京生、光唇魚、香榧等特色農業發展,推進循環農業產業園、“田管家”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培育一批精品“土特產”,打造農業全產業鏈2條。辦好中國茶業經濟年會等活動,打響“新昌優選”“大佛龍井”“新昌小京生”等區域公用品牌。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除險加固水庫4座,整治山塘20座。
(二)聚焦提高品質吸引力,推進城鄉融合新實踐
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雙輪驅動,謀深做實“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建設精致花園城市。
17.強化規劃設計引領。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進12個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張圖”建設,啟動江北片空間戰略規劃編制,加快老城片區公共空間規劃編制,激發城市活力。
18.優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縣域交通大環、縣城交通小環建設,提速104國道二期改建、新民片連接線工程、甬金高速公路改擴建新昌段等項目建設,天姥大橋連接線二期等建成通車,深化甬金衢上高速及新昌聯絡線、527國道二期等項目前期工作。提升改造農村公路15公里,開展路面維修等養護工程78公里。完善公共交通體系,深化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擦亮“新暢達”國家級物流服務品牌。
19.提升精致縣城承載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啟動新昌江兩岸基礎配套提升工程建設,完成里江兩岸改造提升,新增鄰里中心4個、未來社區3個、口袋公園2個。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風貌提升,力爭完成拆改30萬平方米以上,創成省級縣鄉風貌樣板區1個。深化交通治堵,新改建城市道路4公里,啟動沿江北路、磕下公交站TOD等項目建設,城區道路“白改黑”實現全覆蓋。新改建城鎮燃氣管道4.2公里、污水管網10公里、供水管網60公里,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下降0.4個百分點,打造韌性城市。
20.加快東門如城崛起。對標“三年成形”目標,加快核心商務區、未來社區、體育中心等項目建設,建成東環路、城關中學如城校區、如城運動公園、未來農場,構建“10分鐘交通圈”,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積極謀劃片區招商業態,加快文博產業園、中醫康養綜合體等招商項目落地。
21.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化清潔城市“410行動”,開展揚塵污染防治、餐飲油煙治理、露天焚燒管控等專項行動,提質擴面高標區、示范區。深入推進“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迭代智慧城管平臺,創新執法監管“一件事”場景應用,探索“低空+治理”新模式。健全文明城市建設常態長效機制,讓文明風尚浸潤人心。
22.建設和美鄉村。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優化片區化黨建聯建機制,推進村莊分類發展,做大做強中心鎮和重點村,實現鎮村聯動、全域發展。點線面推進未來鄉村、和美鄉村示范帶、共富片區建設,全面提升“梅棠雅集”“下巖貝·金山上”共富片區鄉村運營,建成投用“東江十里·風起大明”“眉目東南·幸福沃家”共富片區,謀劃打造“唐詩路”“欽寸源”示范帶,確保省級和美鄉村覆蓋率60%以上,力奪“神農鼎”。
23.深化全域生態治理。統籌高水平保護、高效能治理,厚植綠色生態優勢,完成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堅持科學治氣、精準治氣、依法治氣,確??諝赓|量優良率95%以上,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內。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健全河湖長制管理,加快全域幸福河湖建設,“三江”交接斷面水質年均值保持II類以上,再奪“大禹鼎銀鼎”。深化“無廢城市”建設,生活垃圾分類質量走在全市前列,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96%以上。
24.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落實“雙碳”目標任務,推進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建設,新增“無廢細胞”30個以上。實施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和保供穩價工程,加快甬紹干線天然氣工程、大明市熱電聯產等項目建設,新增光伏裝機容量5萬千瓦,建設公共充電樁300個以上,積極謀劃抽水蓄能項目,爭創省級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城市。
25.攻堅鏡嶺水庫建設。秉持“緊、穩、硬、實”工作標準,落實“三聯五包”工作機制,騰空拆除第一批移民房屋,全面完成第二批移民簽約,加快5個安置區塊建設,啟動橫鏡線、新蟠線改建工程,配合做好主體工程、輸水隧洞等項目建設。
????(三)聚焦增強改革牽引力,激發縣域發展新動能
始終把改革作為“關鍵一招”,持續推動改革破題、改革增效,不斷催生新模式、新動能。
26.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承接上級惠企政策,加大“1+9”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迭代升級,加快“高效辦成一件事”落地,打造更多“一類事”特色應用場景。依托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健全涉企問題高效閉環解決機制,優化五大增值服務,深化“評定分離”改革,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讓各類主體放心投資、專心創業、安心經營。
27.促進共同富裕集成式改革。迭代低收入家庭“掛單奔中”行動,完善長效幫扶機制,確保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0%以上,新增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農戶5000人以上。實施科技強工、科技興農、科技助富、科技惠民“四大工程”,拓展科技創新支撐共同富裕“新昌路徑”。深化強村富民改革,做實低效林改造、小水電整合提升“后半篇文章”,年經營性收入超80萬元以上村穩定在40%以上。探索“助殘共富”新路徑,新增殘疾人就業200人以上。做好對口支援和山海協作工作。
28.拓寬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突出主責主業,健全高效協同監督體系,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完善薪酬激勵考評體系,促進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競爭力,新增AA+國企1家以上。
29.深化城鄉一體化改革。聚焦城鄉一體、均衡可及,探索構建以常住人口為導向的公共服務資源高效配置機制,開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提升行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15分鐘公共服務圈”,迭代“鄉理鄉親”服務品牌,讓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生活。
30.攻堅重點領域改革。深化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建設,健全高價值知識產權培育體系。深化農業經營體系、農村宅基地、鄉村運營集成改革,促進青年入鄉發展。實施“青春伙伴”計劃,推動青年成長和城市發展雙向奔赴。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啟動EOD項目建設,做大水經濟,深化集體林權改革,發展林業碳匯經濟,推動綠色信貸等金融產品創新。
(四)聚焦展現城市親和力,打造全齡友好新樣板
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以政府有為讓群眾有感,努力讓市民的笑臉成為城市最美的風景。
31.聚力“幼有善育”。加快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優化生育支持政策,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達4.6個,普惠托位占比85%以上,打響“育新伢”托育服務品牌。
32.聚力“學有優教”。擴充優質教育資源,實施新昌中學、實驗小學等改造提升工程,夯實“六安”工程,爭創省一級幼兒園2所。深化“三名”培育工程,完善辦學水平評價體系,爭創品質校園。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實施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一體化培優計劃,教育現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陣。
33.聚力“勞有所得”。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做優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加快零工之家建設,強化欠薪源頭治理,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率100%。深化產業工人“無技能等級崗位提升行動”,新增城鎮就業6000人,招引外來產業工人6000人以上。
34.聚力“病有良醫”。加快婦幼保健院、第七人民醫院建設,啟用人民醫院新院區,推動醫療資源均衡布局,迭代“鄰里鄰醫”移動醫院服務,提升基層衛生機構防病治病能力,縣域就診率90%以上。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優化醫?;鸸芾?。
35.聚力“老有康養”。構建“一核兩翼”片區化為老服務供給模式,推進居家和社區適老化改造,實施老年人意外保險擴面行動和“山區助老”工程,新增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4個。
36.聚力“住有宜居”。開展“好房子”建設試點,推動租售并舉,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安置房項目建設,改造老舊小區5個,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400套。
37.聚力“弱有眾扶”。健全社會救助和慈善體系,創新多元化救助模式,實施低收入群眾兜底保障項目,困難群眾醫療費用綜合保障率85%以上,打響“善行天姥”慈善品牌。
38.繁榮文化事業。加快文化創造性轉化,做精竹編、根雕、磚雕等文創產品,推進文藝精品攀峰行動,支持文藝精品創作。實施文化惠民“百千萬行動”,舉辦“全民文化大比拼”“萬人進城看大戲”等活動,打響“藝動新昌”群眾文化品牌。
39.辦好民生實事。按照民生實事“群眾提、大家定、政府辦”的理念,高質量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努力把群眾的“愿望清單”變成“滿意清單”。
40.創新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全量問題清單”,迭代“141”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現代城鄉社區,完成村社換屆。完善社工、志愿者等服務體系,引導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健全鄉鎮(街道)信訪事項合法性審查機制,提升信訪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水平。強化社會治安立體防控,深化共富、共治、生態“三大警務”建設,嚴厲打擊涉黑涉惡、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爭創“二星平安金鼎”。
41.打造平安新昌。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鞏固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成果,常態化開展道路交通、消防、工礦、?;?、建設施工、城市運行、防汛防臺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全力遏較大、控一般、提本質,奪取“安全發展銀鼎”。
同時,充分發揮工青婦、科協、工商聯、文聯、紅十字會等群團作用,切實做好國家安全、軍民融合、國防動員、雙擁共建、老干部、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氣象、史志、檔案等工作。
(五)聚焦提升政府行動力,樹立為民服務新標桿
始終保持奮斗的姿態、趕考的狀態,踐行“六干”要求,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的實干型政府。
43.依法履職盡責。縱深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完善府院、府檢聯動機制,深化縣鄉合法性審查改革,強化重點領域行政執法監督,深化政務公開。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高質量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自覺接受紀檢監察、司法、審計、統計和輿論監督,確保政府權力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44.篤定實干前行。堅持人民至上,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落實“四下基層”制度,政府工作體現更多的溫度、更實的導向。保持夙夜在公的勤勉擔當,堅持把難題當必答題、把難事當民生實事,用好“五張清單”、精準畫像、一線工作法,對目標任務清晰堅定,對難點堵點清醒攻堅,盡最大努力為新昌爭榮光??茖W編制“十五五”規劃,為未來發展指明路徑。
45.保持清廉底色。以“永遠在路上”的清醒,縱深推進政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大力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扎實做好省委巡視、經濟責任和自然資源資產任中審計反饋問題整改。聚焦政府采購、工程建設、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深入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厲行勤儉節約,習慣過緊日子,永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實干成就事業,奮斗開創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新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縣人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實干爭先,推進“小縣六大”再突破、“八個奮力”干出彩,為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縣域標桿而努力奮斗!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